close

進入秋燥季節,想當個水嫩媽咪不用大費周章,具滋潤肌膚效果的茶飲就是好選擇!此時也是腸病毒的另一個好發高峰期,善用中醫保健方,對預防或減緩寶寶病症都有幫助。

入秋保養,提升美肌力與抗病力

插畫│吳孟芬

文∣李思儀中醫診所院長李思儀    插畫∣吳孟芬

媽媽擁有水嫩肌

玉竹、生地是潤膚好物

肌膚的狀況與外在季節息息相關,在夏、秋之際,因為天氣比較乾燥,身體容易出現乾燥症狀,例如:氣管敏感而反覆乾咳、眼睛乾澀而發癢、肌膚乾癢而脫屑、口脣乾燥脫皮,甚至連排便都容易因身體津液不足而乾結難解等,這些症狀稱為「秋燥症候群」。

古人云:「春夏之時,陽盛於外而虛於內;秋冬之時,陰盛於外而虛於內。」簡單說就是:春夏因陽虛於內,內在的陽氣不足,抗病力差,容易產生腸胃道的問題;秋冬之際則陰虛於內,內在陰液不足,容易有因環境燥氣太甚,導致身體產生乾燥的症狀。所以,秋天保養身體以「滋潤養陰」為首要。

常見的幾種秋燥症狀包括:皮膚乾癢或容易乾裂脫皮、鼻黏膜因乾燥容易出血、反覆乾咳(痰少或無痰)、排便偏乾或偏硬,其中以皮膚乾燥最為常見。秋天如果疏忽保養,就很容易變成「乾」媽咪。

我在臨床上發現,不少病友以為自己只是火氣大,自行服用苦茶或黃連,想要試著「退火氣」,乾燥的症狀卻不減反增。要特別提醒媽媽們,面對秋燥症狀,不要用苦寒藥,免得增加燥象,加重患處的不舒服。把握治療與保養都以「滋潤」為主,也不使用性味過於溫熱的藥物,多給予能滋潤身體的中藥,如杏仁、玉竹、木耳、生地。

在自我保養方面,儘量少吃燥熱食物——燒、烤、炸、辣以及乾的食物(如餅乾),零食很容易加重燥疾,吃多了難免流鼻血或咳嗽加重。在臨床上也常見皮膚乾癢的患者,因為不忌口,在吃完麻辣鍋後癢到整晚難眠,所以不可小看日常食物的影響力。另外,熬夜或喝酒也容易加重燥象。

按摩

哪些穴道能達到滋養皮膚的功效呢?可別錯過養血的三陰交和能瀉熱清火的血海穴。

三陰交

如何找:在小腿內側,足內踝尖上3寸(約4根橫指的距離),脛骨內側後方。

如何壓:採坐姿,找到穴位後,建議可將左腳翹到右腳膝蓋上,再用右手大拇指按壓穴位5~10分鐘,另一邊也比照進行。每天可雙腳輪流按壓4、5次,力道以有痠脹感覺為原則。建議不要在吃飽後馬上按壓,其餘時間均可。

何時用:雖為脾經穴道,但也是肝脾腎三經的交會點,多按摩有補血滋陰的功效,還能改善經痛和經前症侯群。

血海穴

如何找:屈膝,在大腿內側,用對側手掌握住膝蓋(例如:右腳膝蓋屈膝,用左手手掌5指打開握住右膝蓋),剛好就在大拇指所到之處。

如何壓:用大拇指按壓穴位5~10分鐘,每天可雙腳輪流按壓4、5次,力道以有痠脹感覺為原則。建議不要在吃飽後馬上按壓,其餘時間均可。

何時用:這個穴位名字很特別——身體血液之海,血屬陰也,代表是身體陰虛或陰液不足時一定要按摩的穴道。

食養

避免變成「乾」媽咪,多喝些滋潤皮膚的茶飲,如玉竹潤膚甜湯,有助於提升肌膚的保水度。如果是容易口乾、便祕的體質,偶爾喝些生地雞湯,除了可以滋養陰血,還具有通便的功效。

玉竹潤膚甜湯

材料:

玉竹15g、乾白木耳1碗、冰糖適量、水1,000cc

做法:

1. 乾木耳洗淨後泡發,再撕成小片,加入乾淨的水續泡軟。

2. 玉竹洗淨後放入水中,先以大火煮開,轉小火燉煮15分鐘。

3. 撈去玉竹,將木耳放入湯中。

4. 將湯汁放進電鍋燉煮到木耳軟爛,再放入冰糖拌勻。

小常識:

玉竹古稱萎蕤,甘平無毒,能滋心肺、潤肌膚、除煩渴,古時被列為上品之藥,多用以治療津液不足的疾病。

生地雞湯

材料:

生地15g、枸杞1小匙(約9g)、當歸1片(約3g)、雞半隻、薑片5片、鹽少許

做法:

1.雞肉先洗淨切塊,用熱水汆燙後置旁。

2. 鍋中放半鍋水煮開,放入雞肉、生地、枸杞、薑片,轉中火燉煮15分鐘,再用小火燉煮15分鐘。

3. 撈去生地,將當歸放入湯中,再煮3~5分鐘,放入少許鹽調味即可。

小常識:

生地可以清燥養陰,且具有寒性能瀉火;但也由於性味偏寒,若是容易手腳冰冷或腹瀉的體質,就可以多放些生薑。不過生地可別多放,否則容易過於滋潤腸道而腹瀉。生地本身就有甜味,湯品不用加很多調味料就很鮮甜。

 

圖文轉載自 親子天下

https://www.parenting.com.tw/article/5052243-%E5%85%A5%E7%A7%8B%E4%BF%9D%E9%A4%8A%EF%BC%8C%E6%8F%90%E5%8D%87%E7%BE%8E%E8%82%8C%E5%8A%9B%E8%88%87%E6%8A%97%E7%97%85%E5%8A%9B/?page=1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和田LA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